逐鹿中原成語解釋 簡拼:zlzy 拼音:zhú lù zhōng yuán 反義詞: 同義詞:龍爭虎斗、鹿死誰手 英語翻譯: 用法:一般作謂語、狀語。 解釋:在中原爭奪天下。比喻爭奪政權。逐:追趕;鹿:比喻帝位、政權。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例子:解放戰爭時期;我人民解放軍曾和國民黨軍隊展開~之戰;最后是我人民解放軍取得了勝利。 歇後語: 謎語: 成語故事: 齊王韓信的謀士蒯通見韓信的力量已經足夠強大,就勸韓信背叛劉邦,自帶隊伍去與劉邦爭天下。可韓信不聽他的建議。劉邦打敗項羽后,由呂后矯詔設計擒住了韓信,說韓信謀反,一心要除掉他。韓信受刑前后悔極了,說:“我當初不聽蒯通之言才會有今天!”殺了韓信后,劉邦下令抓來蒯通,也要治他的罪。臨刑前,劉邦說:“你讓韓信背叛我,我今天就殺了你,有什么話要說嗎?”蒯通一點也不害怕,十分平靜地說:“狗都知道要忠實于自己的主人,我那時是韓信的手下,當然不會忠實于你。再者,秦朝已近頹勢,天下英雄并起,都在追逐秦朝之政權,誰力量大就會得到它。與你爭奪天下的人力量不夠才會失敗,如果你要殺我那就殺吧。”劉邦聽后,覺得蒯通很有膽識,十分欣賞他,就把他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