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譯文 八月里秋深,狂風怒號,狂風卷走了我屋頂上好幾層茅草。茅草亂飛,渡過浣花溪,散落在對岸江邊。飛得高的茅草纏繞在高高的樹梢上,飛得低的飄飄灑灑沉落到池塘和洼地里。 注釋 參考資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詩(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523 .
2、
于海娣 等 .唐詩鑒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0 :181 .
3、
蕭滌非 .杜甫詩選注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8 :173-175 .
4、
李靜 等 .唐詩宋詞鑒賞大全集 .北京 :華文出版社 ,2009 :118-119 .
賞析 此詩作于公元761年(唐肅宗上元二年)八月。公元759年(唐肅宗乾元二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今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今甘肅成縣)到了巴陵。公元760年(乾元三年)春天,杜甫求親告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總算有了一個棲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上元二年)八月,大風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當時安史之亂尚未平息,詩人由自身遭遇聯想到戰亂以來的萬方多難,長夜難眠,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膾炙人口的詩篇。參考資料:
1、
于海娣 等 .唐詩鑒賞大全集 .北京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0 :181 .
2、
李靜 等 .唐詩宋詞鑒賞大全集 .北京 :華文出版社 ,2009 :118-1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