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魏晉 作者:曹丕
原文 二月三日,丕白。歲月易得,別來行復四年。三年不見,《東山》猶嘆其遠,況乃過之,思何可支!雖書疏往返,未足解其勞結。 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昔日游處,行則連輿,止則接席,何曾須臾相失!每至觴酌流行,絲)竹并奏,酒酣耳熱,仰而賦詩,當此之時,忽然不自知樂也。謂百年己分,可長共相保,何圖數年之間,零落略盡,言之傷心。頃撰其遺文,都為一集,觀其姓名,已為鬼錄。追思昔游,猶在心目,而此諸子,化為糞壤,可復道哉? 觀古今文人,類不護細行,鮮能以名節自立。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者矣。著《中論》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詞義典雅,足傳于后,此子為不朽矣。德璉常斐然有述作之意,其才學足以著書,美志不遂,良可痛惜。間者歷覽諸子之文,對之技淚,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孔璋章表殊健,微為繁富。公干有逸氣,但未遒耳;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元瑜書記翩翩,致足樂也。仲宣獨自善于辭賦,惜其體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古人無以遠過。昔伯牙絕弦于鐘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諸子但為未及古人,自一時之儁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后生可畏,來者難誣,然恐吾與足下不及見也。 年行已長大,所懷萬端,時有所慮,至通夜不瞑,志意何時復類昔日?已成老翁,但未白頭耳。光武言:"年三十余,在兵中十歲,所更非一。"吾德不及之,而年與之齊矣。以犬羊之質,服虎豹之文,無眾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動見瞻觀,何時易乎?恐永不復得為昔日游也。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燭夜游,良有以也。 頃何以自娛?頗復有所述造不?東望於邑,裁書敘心。丕白。 譯文 二月三日,曹丕說。時間過得很快,我們分別又將四年。三年不見,《東山》詩里的士兵尚且感嘆離別時間太長,何況我們分別都已經超過三年,思念之情怎么能夠忍受呢!雖然書信來往,不足以解除郁結在心頭的深切懷念之情。 前一年流行疾疫,親戚朋友多數遭受不幸,徐干、陳琳、應瑒、劉楨,很快相繼都去世,我內心的悲痛怎么能用言語表達啊?過去在一起交往相處,外出時車子連著車子,休息時座位相連,何曾片刻互相分離!每當我們互相傳杯飲酒的時候,弦樂管樂一齊伴奏,酒喝得痛快,滿面紅光,仰頭吟誦自己剛作出的詩,每當沉醉在歡樂的時候,恍惚間卻未覺得這是難得的歡樂。我以為百年長壽是每人應有一份,長久地相互在一起,怎想到幾年之間,這些好朋友差不多都死光了,說到這里非常痛心。近來編定他們的遺著,合起來成為一本集子,看他們的姓名,已經是在陰間死者的名冊。追想過去交往相好的日子,還歷歷在目,而這些好友,都死去化為糞土,怎么忍心再說呢? 縱觀古今文人,大多都不拘小節,很少能在名譽和節操上立身的。但只有徐干既有文才,又有好的品德,寧靜淡泊,少嗜欲,有不貪圖權位隱退之心,可以說是文雅而又樸實的君子。他著有《中論》二十多篇,自成一家的論著,文辭典雅,足以流傳后世,他的精神、成就永遠存在。應瑒文采出眾常有著述之意,他的才能學識足以著書,但他美好的愿望沒有實現,實在應該痛惜。近來遍閱他們的文章,看后不禁拭淚,既痛念逝去的好友,而且又想到自己生命短促。陳琳的章表文筆很雄健有力,但稍微有些冗長。劉楨的文風灑脫奔放,只是還不夠有力罷了,他的五言詩很完美,在同代人中最妙。阮瑀的書札文詞美麗,使人感到十分快樂。王粲只擅長辭賦,可惜風格纖弱,不能夠振作起文章氣勢,至于他擅長的,古代沒有人能超過很遠。過去伯牙在鐘子期死后破琴絕弦,終身不再鼓琴,痛惜知音難遇,孔子聽說子路被衛人殺害,剁成肉醬,命人將家里的肉醬倒掉,悲傷弟子當中沒有能比得上子路的。這些人只是有些還不及古人,也算一代優秀人才,現在活著的人,已沒有人能比得上的了。將來定有優秀人才出現,后來之人難于輕視,但是恐怕我與您不能趕上見到了。 年齡已經增大,心中所想的千頭萬緒,時常有所思慮,以至整夜不眠,志向和意趣什么時候能再像過去那樣高遠呢?已經變成老翁,只不過沒有白頭發罷了。東漢光武帝說:“三十多歲,在軍隊中十年,所經歷的事不止一件。”我的才能趕不上他,但是年齡和他一樣大了,憑低下的才能卻處在很高地位,德才不足,只是憑借父親曹操之力而有高位,一舉一動都有人注意,什么時候才能改變這種情況呢?恐怕永遠不能再像過去那樣游玩了。年輕人的確應當努力,年齡一旦過去,時光怎么能留得住,古人想夜里拿著蠟燭游玩,確實很有道理啊。 近來您用什么自我娛樂?仍舊再有什么著作嗎?向東望去非常悲傷,寫信來敘述內心情感。曹丕陳說。 注釋 參考資料:
1、
程怡 .漢魏六朝詩文賦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4年1月 :77-80 .
2、
王運熙,王國安 .漢魏六朝樂府詩評注 :齊魯書社 ,2000-10-01 :156-160 .
3、
汪耀明 .漢魏六朝文選解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9年4月 :142-146 .
賞析 《與吳質書》是曹丕書信的代表作。在整理朋友文稿的過程中,作者睹文思友,有感而發,流露出對朋友真摯、深厚的感情。整篇文章風格清麗婉約,語言優美流暢,讀來流利順暢,朗朗上口,全文可以劃分為五段:第一段作者借《詩經·東山》中的詩句,來表達了分別之后對朋友的思念之情,用典表情、情深意切、手法婉轉.輕輕一句便點出了朋友問深厚的感情。 第二段作者懷念昔日美好時光,闡述了撰訂遺文的原因。首先敘說自己因少親故死于疾疫而感到十分悲哀痛苦一接著筆鋒一轉,憶起當年大家“觴酌流行,絲竹并奏,酒酣耳熱,而賦詩”的熱鬧場景,然而如今眼前卻凄涼蕭條,如此對比,更突出了作者對這份友情的無限懷念。最后作者談到近來撰訂朋友們的遺稿,看見文稿在而朋友逝,睹物思人.非常感傷在這段敘述中,作者情緒哀樂交替,以哀寫樂,以樂襯哀,使得哀樂的對比十分鮮明,從而表達了對亡友深切的懷念之情。然而此刻亡友們已“化為糞壤”,昔日大家在一起無憂無慮的子一去不復返,盡管作者還活著,但早已物是人非,叫人哀傷與懷念。 第三段曹丕評論了建安諸子的文章,對它們依次作出評價,指了各自的優劣,曹丕一直以來對文學就很重視,甚至把文學提到與事業并立的地位。因此,他對亡友最好的悼念方式就是整理編訂好他們的遺稿,以示紀念。 第四段是對自我的總結和概括作者先借用們牙和子兩個典故來說明知音難求,并表示在建安諸子去世之后,再也難覓此般知音了,作者站在后來者的角度卜.來說明這個問題,更表現出今日身邊無人的遺憾和悲哀然后.作者談到了己,他告訴吳質近來自己年長才退,德薄位尊,因而以“少壯真當努力,年一過往,何可攀援?”這樣的話來激勵自己奮發努力,用真誠的語詞來吐露心聲。 第五段是作者對朋友的存問。曹丕關切地詢問吳質最近的生活和著述情況,最后再次表達了對吳質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 這封書信抒情真摯感人,這對于眾人之的帝王而言,實屬難得二全文語氣完全沒有任何高高在上的架子,反而處處表現與朋友談心的身份與姿態,其文平易近人,真情流露,充滿感染力,寫亡友時,作者內心的惻怛悲哀一覽無遺,使人不忍卒讀寫朋友吳質時.作者義熱語存問。句句牽掛,字字貼心,讀起來如沐春風、暖人心懷寫自己時,也是坦白真誠,表現出了帝王與常人一樣的喜怒哀樂和憂愁苦思。 參考資料:
1、
白雪,李倩編著 .古文鑒賞大全集 上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2.10 :第212頁 .
|